DRBD笔记:Linux平台下实现高可用方案
切换成secondary并放弃该资源的数据:
drbdadm secondary resource_name drbdadm — –discard-my-data connect resource_name b、在要作为primary的节点重新连接secondary(如果这个节点当前的连接状态为WFConnection的话,可以省略) drbdadm connect resource_name 当作完这些动作之后,从新的primary到secondary的re-synchnorisation会自动开始.
meta data存放地点的比较 1、internal meta-data(meta-data和数据存放在同一个底层设备之上) 优点:一旦meta-data创建之后,就和实际数据绑在了一起,在维护上会更简单方便,不用担心meta-data会某些操作而丢失.另外在硬盘损坏丢失数据的同时,meta-data也跟着一起丢失,当更换硬盘之后,只需要执行重建meta-data的命令即可,丢失的数据会很容易的从其他节点同步过来. 缺点:如果底层设备是单一的磁盘,没有做raid,也不是lvm等,那么可能会造成性能影响.每一次写io都需要更新meta-data里面的信息,那么每次写io都会有两次,肯定会有磁头的较大寻道移动,meta-data都是记录在dice设备的最末端的,这样就会造成写io的性能降低. 2、external meta data(meta-data存放在独立的,与存放数据的设备分开的设备之上) 优点:与internal meta-data的缺点完全相对,可以解决写io的争用问题. 缺点:meta-data存放在与数据设备分开的地方,就意味着当磁盘损坏更换磁盘之后,手动发起全量同步的操作.也就是管理维护会稍微麻烦那么一点点,很小的一点点. 如果我们希望在已经存在数据的设备上面建立drbd的资源,并且不希望丢失该设备上面的数据,又没办法增大底层设备的容量,上层文件系统又没办法收缩的话,我们就只能将meta data创建成external方式. |
凌众科技专业提供服务器租用、服务器托管、企业邮局、虚拟主机等服务,公司网站:http://www.lingzhong.cn 为了给广大客户了解更多的技术信息,本技术文章收集来源于网络,凌众科技尊重文章作者的版权,如果有涉及你的版权有必要删除你的文章,请和我们联系。以上信息与文章正文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您要转载本文章,请保留以上信息,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