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业务通道

固定与移动网一步步走向融合

作者 佚名技术 来源 网络技术 浏览 发布时间 2012-07-02
两个网络的完全融合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网络融合的体系结构首先应坚持网络分层和功能分离的原则:应用层和控制层分离,以便业务与用户的物理位置具备无关性;控制层与传输层分离,便于呼叫/会话的控制独立于承载的控制,基于不同的承载提供相同的控制能力;传输层和接入层完全分离,使无论何种终端、何种接入方式都可以共享同一承载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降低网络的复杂性。

网络融合的体系构架可以采用基于IMS的体系架构。与固定软交换相比,IMS的结构更加严谨,功能更为丰富,通过功能实体的细分来提供基本的移动性管理功能,提供了移动电路交换域、固定软交换网和IMS核心域互通的体系结构,通过设置独立的存储用户属性的数据库促进了控制层面与数据层面的分离。网络融合采取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目的在于使IMS成为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多种接入方式,实现移动网和固定网的融合。

综合各种因素,网络融合的发展思路如下:

(1)首先,现有移动网和固定网可以分别采用软交换技术和基于软交换的IMS技术向下一代移动网和下一代固定网演进,演进可采用重叠网策略或者替换策略。

(2)在网络融合的初期,可以形成以IMS为核心,移动网、固定网、其他网络与IMS域互联互通的多种网络并存的网络架构。移动网和固定网首先在业务层融合,以提供融合的应用业务。此时,可采取两种业务提供方式:方式一是建设统一的业务平台,各个网络都与其存在接口,使得该平台同时为多种网络提供业务;方式二是对于普通业务,各网仍然通过以前的方式提供,而对于丰富的宽带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可以通过设置用户属性标识等方式路由到IMS域,由IMS统一提供。

(3)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移动网和固定网在控制层和传输层实现融合,形成统一的核心网。同时实现无所不在的、始终如一的终端接入。此时的网络将以IMS作为主要的会话控制业务提供网络,提供宽带、窄带、移动、固定等多种终端接入方式,提供用户和业务的移动性以及开放的业务能力。融合后的网络架构将真正成为基于全IP的统一开放的网络体系。

移动网和固定网融合的解决方案

在下一代网络的体系下,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接入层的不同。由于接入方式的不同,使得移动网和固定网存在很大区别。移动用户拥有漫游的特点,移动网的核心控制层——移动软交换和固定软交换相比,不但要处理呼叫控制,还要完成对用户的位置管理、数据库管理、切换控制等移动网络所特有的功能。但是移动软交换和固定软交换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思想的体现。因此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网和固定网的融合是可以实现的。

移动和固定网的融合,将会形成一个交集,这个交集应是贯穿于两网中软交换的各个层面,如业务层、控制层、传输层、接入层,另外还应包括用户数据的管理、计费、客户服务等方面。交集中包含的功能实体同属于移动软交换网络和固定软交换网络。融合的解决方案应做到不影响现有网络的运营和发展,降低新业务的成本,提供更可靠的服务质量。

1.传输层面的融合

移动网和固定网在传输层的融合,是控制层、业务层达到完全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传输层来说,移动网和固定网的网络需求是完全一致的,都采用了IP骨干承载网络,网络可以共享一个分组承载网络。采用以IP协议为基础的IP承载网络不仅符合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而且还可为融合后的网络提供统一的安全制定策略和方法,规划IP地址,制定Qos体系架构等。

不管是基于软交换的移动核心网部分,还是固定网软交换系统,其实质都在于利用不同的网关将媒体与信令接入到IP承载网,在软交换服务器的控制下,完成信令的处理和媒体的交互。这样,移动和固定软交换系统的区别仅在

凌众科技专业提供服务器租用、服务器托管、企业邮局、虚拟主机等服务,公司网站:http://www.lingzhong.cn 为了给广大客户了解更多的技术信息,本技术文章收集来源于网络,凌众科技尊重文章作者的版权,如果有涉及你的版权有必要删除你的文章,请和我们联系。以上信息与文章正文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您要转载本文章,请保留以上信息,谢谢!

分享到: 更多

Copyright ©1999-2011 厦门凌众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优通互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ADD):厦门软件园二期望海路63号701E(东南融通旁) 邮编(ZIP):361008

电话:0592-5908028 传真:0592-5908039 咨询信箱:web@lingzhong.cn 咨询OICQ:1737231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闽B2-20100024  ICP备案:闽ICP备050379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