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所以没有市场的技术是毫无价值的技术。软交换需要经济学家的参与,来分析通信市场的风向,来征求用户的需求,最终达到技术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来自设备制造商的困惑
对制造商来说,如何帮助运营商从现有网络增值,以及从未来网络获利,应该是设备制造商最需要考虑的问题。设备制造商当然最担心自己的设备是否能够卖的出去,是否会将金子卖成白菜价?但是软交换由于得到了运营商的积极响应,这种问题姑且让运营商去考虑。那么来自设备供应商的最大困惑就是软交换的协议标准的是否统一规范。
提到设备供应商就不得不提及国内厂商中兴。作为唯一一家被选中提供软交换设备的国内厂商,中兴通讯作了大量的技术储备工作。他们与中国电信开始注意软交换在同一年,1998 年中兴通讯开始通过在美国的研发中心设计总体思路,同时在国内进行产品开发。到2000 年,中兴通讯拿出了全套软交换产品,并且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包括与传统TDM 网络的互联等,总投入近2 亿元人民币。国内对中兴的评价是“与国际水平非常接近,并且符合国内网络需求”。
目前软交换的协议主要由ITU-T的SG13(多协议及IP 网络研究组)和SG16(多媒体通信研究组)来完成基本协议研究;由Softswitch 国际论坛ISC(International Softswitch Consortium)来研究厂商之间的互连互通问题,即研究将开放的结构和多厂商互操作性用于下一代的语音、图像和数据解决方案。
目前,不同厂家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作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协议的选项需要运营商根据业务的需要来进一步确定。
来自运营商的困惑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数据通信业务量已超过传统话音,运营商将从语音和数据传输服务转移到新的高速宽带服务上来,这是世界发达国家通信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各种类别的电信公司,包括像BellSouth 和PacificBell 之类的区域性的贝尔运作公司,和ATT 和WorldCom 之类的长途电话公司和远程电信公司(为电信公司提供网络容量的公司)在内,将会提供新的服务来刺激带宽需求的增长。世界各大电信运营商开始考虑将业务平台统一成软交换平台,也陆续在作些试验。国内对软交换最感兴趣的运营商是原中国电信,而且他们在九十年代末就开始跟踪,并且在引导国内的设备制造商参与研究。他们现在最多的两个问题是:缺乏经验和增值业务不明朗。
传统电信网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在网络组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还是分区域选路结构等在技术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特别是基于软交换网络的运行维护、业务管理等都有待积累经验。
虽然软交换系统在理论上提供了网络开放的体系架构,有利于业务的开发和提供,但目前在应用方面还难以看出诱人的业务前景。目前,大多数软交换的试验是提供基本的话音业务、会议业务(含视频)和网上浏览业务。除话音业务外,提供业务的操作都较为复杂,使用业务和应用服务器的方式和手段来提供业务应该给以肯定,但应用平台的商用还需要时间。
做好软交换的发展工作的5点建议
1 从技术上讲,软交换是一种具有呼叫控制功能的软件实体,它的核心是一个采用标准化协议和应用编程接口的开放体系结构,便于第三方参与应用开发,而且对新业务的开展也非常有利。从业务的角度来说,软交换是为新业务大量涌现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其优势在于能减少运营商提供新业务的资本和运营支出,同时增加收入。与现有的交换业务相比,软交换业务还有另一个突出的优点,即用户可以通过软交换系统自主控制并更方便地使用所有通信业务,换句话说,就是个性化服务能力更强。这在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环境中, |